在中国人的身边,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。
先看《童话 源起》 转自耐火砖博客
作为本次卡塞尔文献展的参展作品,艾未来的这个策划耗资将近300万欧元。他计划邀请1001名(每次200人左右)中国人在卡塞尔居住一周。这些人来自中国的各个阶层,有农民、教师、学生、艺术家、警察,甚至还有生活在中国广西偏远山村的侗族人。一些侗族妇女甚至只随夫姓,以至于在办护照时要现取名字。
该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艾未未与好友乌力"西克(Uli Sigg)的一次远足。曾任瑞士驻华大使的乌力"西克是目前西方最著名的中国现代艺术品的收藏家,乌力"西克的画廊还为艾未未的这次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。
今年二月,艾未未在其网络博客中公布了有关《童话》的邀请后,三天内就有三千人报名。其中已有1001人成为活动的最终参与者。他们必须针对德国、历史、宗教、幻想、运气、文化艺术等等方面提出99个问题。
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本次艺术行动的组成部分,作品并不是到了德国才开始。其间,来自中国与德国的纪录片摄制组将全程跟踪拍摄活动进程。
艾未未在卡塞尔找到了大众汽车公司的一处闲置厂房,在德国期间,这些“童话”人物就将在这里下榻。艾未未称,也许他会为这些中国人做饭理发。艾未未并不要求这1001名参与者在文献展上做什么,他唯一的要求是:所有人都一定要按时返回中国。
而该作品的艺术价值对于艾未未来说显得无所谓:“是不是艺术已经不重要了。生活比艺术更加博大精深。”
艾未未在发出邀请时说:“您写信给我就意味着,在您的身上已经发生了一个奇迹。您已经在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,获得了另一种思考方式。”就在活动准备期间,已有三名参与者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。
身为艺术家的艾未未,兼任导演、建筑师。他曾参与了北京奥运场馆“鸟巢”的设计。文革时期,因父亲艾青受到批斗,艾未未与家人生活在中国的大西北。曾向往国外生活的艾未未在二十多岁时从中国远渡重洋到达美国,从未想过重返故乡,直到1993年父亲病重,才回到阔别12年的家。当被问及《童话》与其个人生活轨迹的联系时,艾未未直言“影响很大”。
今年8月,艾未未将在卡塞尔参加文献展期间度过他50岁的生日。
再看《有人对他这个人毕恭毕敬,而我对他的作品却不屑一顾》
转自孙孟晋博客
最近有个艺术作品,作者是个叫艾未未的人,搞来350万欧元,请了一千名中国人去德国卡塞尔一周(包吃包住),条件是不离开卡塞尔,回来都要到德国大使馆报到(证明其没借机会溜掉)。注意,是分批分时段坐不同的航班去,而不是坐船或者骑马去。这个作品耗资那么多,但在我看来是一个很蹩脚的东西。
当然,很多人充当了作品的千分之一,自然没什么不高兴的。
中国当代艺术早已经不是很妙的一个圈子,那些所谓的权威其实早就很腐朽、老态、霸权、迎合西方人(包括西方政治)……对不起,我从来不觉得艾未未的作品好在哪里(我甚至不记得他有什么作品,我只知道他是49年前后的大诗人艾青的儿子)。
中国艺术需要一次革命了。一次彻底摆脱“西方中心”的革命,一次崇尚真艺术、而不是文化霸权的革命。艺术霸权和文化霸权,在中国早就是一股寄生在另一种霸权下的势利者的乐园。
曾经,他还代表着一群被压抑的人,而时间早已证明那个时代的艺术被压抑者,就是一群艺术的投机分子。
中国当代艺术史,更是一部阿谀奉承史,一部依附于西方话语中心的个人膨胀史。
艾未未
艾未未作品
德国总统参加展览
美女与短炮
行李也是作品
女人需要呵护,关键在于脚部
1001分之一
高兴得五官移位(右图MM)
这里也有幸福大街啊!
旅途并不寂寞,有美女相伴嘛!
1001 舍我其谁?
媒体也有了反映:“中国当代艺术家艾未未作品《童话》被指抄袭”
艺术家岳路平称《童话》想法与自己旧作“相似”,艾未未拒绝回应。
近日,几家艺术专业网站出现了一篇名为《艾未未“童话”抄袭还是撞车!!?》的文章,指责艾未未带领1001人参加卡赛尔文献展的创意,抄袭中国艺术家岳路平此前的作品《艺术航班》。对此,岳路平表示,自己此前的作品影响很大,说“撞车”不应该。艾未未则表示对这类“社会新闻”不感兴趣,是否抄袭读者自有判断。
质疑文章:《童话》就是巨款放大的《艺术航班》
质疑艾未未“抄袭”的网文指出,艾未未“童话”项目中的一些概念,如将观众从一个城市运到另一个城市看展览,以及“1001人”这个数字,都和此前西安青年艺术家岳路平的作品《艺术航班》计划极其类似。作者李亦周写道,《童话》“就是将别人曾经做过的作品用巨款进行放大”。
据李亦周介绍,岳路平的《艺术航班》(又名“从美术馆直飞西安”)项目,是从博客上选出3名幸运者,让其从上海出发至西安,参加西安钟鼓楼广场等处的《没关系》展览。该项目属于“远人计划”的一部分,同系列中还包括一个名叫《1001夜》的计划。岳路平和摇滚乐手张楚进行合作,故意挑出“9·11”事件后第1001天来策划这个展览。
“童话”项目的发表只比岳路平计划晚了半年,而两者的创作成本相差悬殊,岳路平由英国文化协会上海办公室承担,大概为10000元,艾未未则得到投资方3000万元的赞助。
岳路平:恶劣生态造就艺术寡头
岳路平表示不认识李亦周,但李曾给自己打过一次电话,岳路平当时劝他不要写这篇文章,因为“并不想拿到社会上去炒”。
岳路平说,就他的美术史知识而言,用飞机运观众的想法,他是第一个,此前没有案例,而他《1001夜》的展览上,英国文化大臣也前来观展,展览在上海和伦敦两地的艺术界都有着很大的影响,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艾未未的作品纯粹只是“撞车”的话,也是不应该的。“艺术家有必要了解艺术界发生了什么,如同做科学研究要了解什么研究做过了。”他表示,短短半年之内就出现如此巧合实在令人怀疑。
他表示,这个事件反映出当代中国艺术生态环境的恶化。“当代艺术资源掌握在手中的人不下10人,完全就是寡头,有资本的人可以根本不理会概念重复问题,可以很容易地掠夺别人的创意。”他举例说,自己在北京798做展览的时候,一天能接触到十几个国际媒体,但在西安,十年也见不到一个。他还说,中国当代艺术圈的特点就是“掌握权力者都懂英文”,基本上就是“西方人购买需求催生了中国当代艺术”。
艾未未:对社会新闻不感兴趣
正在卡塞尔操作现场的艾未未表示,已听说此事,但不愿回应,“对此类社会新闻不感兴趣”,“对报社关心此类新闻也没有任何兴趣”,读者“自己会做出判断”。
参与者说:
关键的因素还是钱
两个项目之间的确有相似之处。我觉得,如同岳路平自己以前在其文章中所说,在互联网时代,各种概念和信息交汇互融,很难确定一个印象或灵感从何而来。创意相似的很多,但最后把想法实现得到比较好的公众效果的很少。
3个人坐飞机看展览和1001人坐飞机看展览的影响肯定不一样。这里的关键因素还是钱。有资本将创意放大取得效果不是件坏事,不过对于缺少资本的艺术家来说的确不够公平。
我不同意“艺术寡头”的说法,和影视界重复题材不同,艾未未并没有把这些钱浪费掉。中国艺术生态环境问题是存在的,但不必要把艾未未当成一个枪靶。
陈怡媒体从业者:
“撞车”是正常的艺术家当然有责任要关注整个艺术界的动向,但是操作层面上做不到。世界艺术界“撞车”事件发生也不少,关键在于艺术家整个大的思路是否有创造力。
费大为评论家:
我觉得这事“撞车”可能性更大。艺术家受精力、阅历所限,不可能看到所有别人的作品,而且他人作品如果本身传播面不广的话,更加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了。作者:金煜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